大克山古道探勘(大缺古道)
 8:46 AM
穿越這棟私人建物前面的草皮,開始一路陡上。


曾經聽聞地方耆老徐善森先生說起,由卓蘭鎮坪林里越過大克山區有一條古道通往泰安鄉士林村。如果大家有興趣,他願意帶大家走一趟。眾人紛紛敲碗,躍躍欲試。

這一天來了。5月25日周六,梅雨季中一個陰天無雨的日子。
樟之細路卓蘭工作站的夥伴們,加上士林社區的三名壯漢,一起探勘由卓蘭坪林到泰安鄉士林村的一條古道。


從來沒有探勘古道經驗的菜鳥,一度天真地以為可以在路上拍些什麼有趣的植物,或者幫忙砍草什麼的(我帶了刀)。
走沒多久,目標立馬下修為:顧好自己不要拖累隊友就好。手機大部分時間妥妥收在背包裡。

路,走著走著彷彿消失了,沿著山溝陡下,梅雨季裡路面濕滑,腐植土鬆軟,只能手腳並用再加上屁股,有時得像溜滑梯一樣從斜坡滑下來,或者在一堆滑溜溜的石塊上蹲坐著前進,說連滾帶爬太誇張,但是感覺也相距不遠了。

「歷劫歸來」坐上接駁車的時候,大家聊著方才的體驗又有莫名的成就感。領隊徐善森先生對於小鎮的文史著墨很深,年過八十的徐老不僅記憶力驚人,沿路解說口齒清晰有條不紊,體力更是讓後輩佩服,這樣的路我們走得十分狼狽,徐老卻是一派輕鬆,真是偶像啊!
 

大克山古道探勘(大缺古道)
 9:02 AM (詹自強拍攝)
上行到一處較為平坦的地形,徐老講解明治36年(1903年)此處曾經設置大欠監督所,由於地點低窪不利防守,明治39年遷至用心山。原地點改為分遣所。

 

大克山古道探勘(大缺古道)
 9:15 AM 
徐老敘說古道上的故事:
《為求表達完整,以下文字皆參考或引用徐老編撰之記錄坪林(二) 再述坪林的歷史及遺跡》

~~從日治到光復後的四、五十年代,在東勢到雪山坑的車道尚未開通前,士林村及鄰近部落所販售之日常用品,皆由店家在卓蘭鎮上採購,然後僱請挑夫從卓蘭經由大缺挑至士林。卓蘭坪林地區的人要進入泰安鄉南三村及雪山坑等地,也都是從這條道路進出。

約在民國五、六十年代,坪林有幾位製腦業者到泰安鄉南三村及雪山坑等地製腦,製腦須由有牌照的業者向林務局承包林班地上的樟樹,以取得製腦材料,沒有牌照之人只能轉包,並依約要將全部生產出來的成品,依原先約定的價格交給承包商,但承包商給的價格與市價差距太大,轉包業者便會私藏一些油,累積至一定數量後,便僱工在傍晚出發走夜路回到坪林,隔天一早再挑到卓蘭販售,赚取較佳的利潤。~~《參考徐老編撰之記錄坪林(二) 再述坪林的歷史及遺跡132頁》


~~從大缺下行士林的步道有些路段是很陡的,尤其是從稜線下切後的一、二 百公尺路段,有二-三處須拉著繩索才能上行,工人們挑著重擔,又只靠著油笐火照明(那年代手電筒的乾電池蓄電量差,燈泡又耗電,他們寧願使用傳統的油笐火照明),視線不佳,山路又陡,想賺點工資養家活口,確是夠辛苦的了。

以前這幾段需要靠著繩索才能行走的路段,地方稱呼叫「三段仔」,過去流行著一句順口溜:「上崎㧻 (duk)鼻公,下崎㧻髻鬃」,「㧻」是接觸的意思,整句的意思是:道路很陡,上坡的時候鼻尖會觸及地面,下坡的時候則換頭後面的「髻鬃」觸到地面,就能了解此段坡道之陡了。

到了民國60年代中期以後,各地的交通狀況獲得改善,經濟條件也逐漸好轉,家家戶戶開始有了機車代步,後來又有了汽車,以前這些需要跋山涉水的步道不再有人行走,步道荒廢了,整個山區又恢復於寂靜。~~《以上引用徐老編撰之記錄平林(二) 再述坪林的歷史及遺跡133頁》

註:「油笐(ㄍㄤ)火」是用竹子製成的簡易火把,這樣說來我國小時候參加夜間國慶遊行也拿過呢!

 

大克山古道探勘(大缺古道)
「士林山地部落」的方向指示牌,就立在徐老剛剛說故事站立位置的後方的石壁上。
看指示牌的陳舊狀況及山地部落這樣的用語,大家推估這個指示牌立在此處至少超過30年了吧!

 

大克山古道探勘(大缺古道)
9:42 AM
此時已經可以遙望士林部落了,心中一陣竊喜,以為馬上就要抵達目的地了。
其實,痛苦才剛要開始......
接下來一路陡下,不是拉繩就是手腳並用加屁股,為了安全起見,手機收進背包裡,所以沒拍什麼照片。

「上崎㧻 (duk)鼻公,下崎㧻髻鬃」的陡峭山路,養尊處優的現代人今天略能體會了。

 

大克山古道探勘(大缺古道)
9:45 AM

 

大克山古道探勘(大缺古道)
9:56 AM
有些路段大家輪流一個一個拉繩或蹲坐著下滑,或者等待著前面的夥伴把繩子拉好,等待的時間裡,拿出手機拍了這張攀附著風藤生長的山蘇。

 

大克山古道探勘(大缺古道)
10:12 AM
幾乎是沿著山溝陡下,回望後面的夥伴

 

大克山古道探勘(大缺古道)
(詹自強拍攝)
回來後看照片已經想不起來,我這是下坡?還是準備上切?
後來老詹說是下坡。

這一路上最深刻的植物就是黃藤了。黃藤的粗藤有刺,細枝有倒鉤,好幾次被細枝鉤到衣服或背包,根本寸步難行,還好有夥伴幫忙。
但黃藤也有長達一、二十公尺以上的粗壯枝條,綠色、無刺,有如拉繩般的存在,在滑溜溜的路上幫忙不少。這些綠皮光滑的藤條聽說也是原住民藤編的材料之一,而早期漢人入山抽藤大概就是取這些黃藤的枝條吧!

 

大克山古道探勘(大缺古道)
10:35 AM
沒路了,等待先頭部隊找路,同時也等待後面的夥伴跟上來的時候,就是難得的輕鬆時刻,環顧潮濕的山溝裡好多這樣的蕨類植物,回來請教蕨類植物達人,原來是台灣耳蕨。

 

大克山古道探勘(大缺古道)
11:06 AM
拍完造型可愛的菇菇,再度收起手機。
離開濕滑山溝,切向山溝右側的山區,路一樣難行,自顧不暇顧不得紀錄了......


大克山古道探勘(大缺古道)
(徐文忠拍攝)
終於走出魔法森林,這一刻有無法言喻的開心


 

大克山古道探勘(大缺古道)
(徐文忠拍攝)士林部落和士林壩就在前方

 

大克山古道探勘(大缺古道)
(詹自強拍攝)
接駁車來了,要去吃飯了,經過這番折騰,更覺飯菜香有如人間美味。

午飯後,卓蘭與士林社區開會討論古道路線的安全性及後續各種問題。
要恢復一條古道困難重重,但是這件事情已經有了一個好的開始。但願不久的將來能看見古道重生。

 

大克山古道探勘(大缺古道)
(徐文忠拍攝)
回程的路上,遠眺上午走過的路徑。鞍部左方的山頭就是用心山。
鞍部有如兩山之間的一個缺口,在光緒15年的「廣泰成四界」圖上,稱為大缺。明治36年(1903年)此處曾經設置大欠監督所,由於地點低窪不利防守,明治39年遷至用心山。原地點改為分遣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i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