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溪堤防近卓蘭大橋處東面長達約100公尺的範圍內,分布著一種不知名的野薔薇,與羅氏鹽膚木、紅珠仔混生。
花開時,枝頭上滿滿的潔白小花,量大時有那麼一點鋪天蓋地的樣子。微風中花枝搖曳,陽光下花香撲鼻而來,用力吸一口,覺得這就是春天!以上形容的畫面是在2018年之前。
算算時間,約是民國80年初吧?曾經在假日和喜歡探索自然的年輕的同事越過堤防下到溪邊,到溪邊做什麼呢?這段記憶有些模糊了,反倒是回程見到白色薔薇花怦然心動的印象十分深刻。
時日久了,野薔薇的確切位置也就記不清了。約是2014年末吧!和一個同樣喜歡山野植物的朋友提及此事,心動不如行動,立即去尋找印象中的白色薔薇,竟然還在呢!喜出望外不足以形容當下的心情。之後,心裡便惦記著這件事,每隔一段時間便去察看花期,終於等到四月薔薇花開時。
此後,一連幾年,等待野薔薇花開竟成了春季的某種儀式。欣賞花開浪漫之餘,也逐漸想對這種植物多些了解,於是一腳踏入了台灣原生薔薇屬植物的世界。就一個喜歡植物但植物分類學相關知識屬麻瓜等級的人來說,在辨識大安溪堤防上的野薔薇時,真是一連串的挫折的開始。
對著台灣原生薔薇屬植物檢索表逐一比對,這才發現自己的基礎植物知識大部分都還給老師了。
托葉是啥?
花柱結合成柱,有毛,是什麼意思?
......
在錯誤中逐漸摸索出一個方向,這對別人只是小事一樁,我卻繞了好大一圈冤枉路,現在看來還真是蠢。野薔薇不只是野薔薇,它開啟了一段植物欣賞之餘求知的歷程,全然是知性的部分,這對一個總憑直覺辨識植物或欣賞植物的人來說,算是邁出了一大步吧!
四月大安溪堤防上的薔薇美麗身影大約在2018年便終止了。
靠近堤防內側的薔薇枝條幾乎被砍光,其實這些薔薇枝條也沒礙到他人,平日裡也沒什麼人會走上堤防,推測是定期在140縣道上砍草的工作人員砍的。薔薇花還在,春天也如常開花,但是在堤防內側已經看不到前幾年滿滿是花,朵朵白花在陽光下閃著光的樣子。向著堤防外側生長的薔薇枝條條攀附在越來越高的羅氏鹽膚木和紅珠仔上,只能遠遠看著。
對了,這野薔薇怎麼稱呼呢?
這花的學名和中文俗名說來話長,目前叫廣東薔薇(Rosa kwangtungensis)。據說有學者已將其正名為台灣薔薇發表在期刊中,也許不久之後又要換名字了。
大安溪堤防上的廣東薔薇開啟了我對台灣原生薔薇花的興趣,在麻瓜追花的歷程中,有很多與人連結的溫暖回憶,自然也期盼自己成為那樣一個溫暖的人。
↑攀援小灌木,花期4-5月。
月
↑羽狀複葉, 小葉以5-7片較多。葉片正面
↑葉片反面
↑葉軸被短毛與刺
↑托葉(正面)
托葉大部與葉柄貼生,離生部分披針形,邊緣有不整齊的鋸齒或條裂,被短柔毛和腺毛。
↑托葉(反面)
托葉大部與葉柄貼生,離生部分披針形,邊緣有不整齊的鋸齒或條裂,被短柔毛和腺毛。
↑花白色,芳香,花瓣五,頂端稍凹或圓。花徑約3-4公分。
↑花開到末期,有些花瓣會呈現紅色
↑柱頭與雄蕊
↑柱頭與雄蕊
↑柱頭與雄蕊 雌蕊略高於雄蕊,花柱合生成束,有白色短柔毛。
↑花序
↑花序
↑花序
花萼裂片、花托、小花梗均有紅色腺毛或細毛。
花苞淺黃色,極少數紅色。
↑果
↑果
↑冬季的果